短期理財存“時差陷阱”
  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,不僅僅要看其預期收益率的高低,還要補財庫關注“資金募集期”和“清算期”的長短,因為它們產生的理財期限“時差”,會導致實際收益率出現“注水”現像。
  短期產品受募集期影響明顯
  如果一款產品9月5日是收益起始日,9月1日開始募集資金,由於要“搶額度”,客戶可能會在9月1日就把錢打進銀行,而9月1日到5日,利率一般按照 活期存款利息或者不計息,這樣就攤薄了名義上的“預期收益率”。而對於部分募集期等於甚至超過投資期的理財產品,其攤薄後的年化收益率,只能相當於名義上 的年化收益率的一半左右。有銀行理財專員表示,短期產品的確會明顯受到募集期的影響,但是開放式滾動型的產品,客戶如果不贖回資金,資金可自動進入下一個 投資周期。也就是投資的時間越長,受到募集期的影響就越小。
  到賬日遇“空窗期”拉低收益率
  近期,不少新發銀行理財產品的產品期限與預期收益率出現倒掛的情況。對此,業內人士分析,這與產品的到期日有關,有些期限在一個月左右的短期產品,表 面上看來收益高過兩個月甚至期限更長的理財產品,但很可能到期日恰逢長假開始,導致資金無故遭遇近一周的“空窗期”,如此一來,產品的實際收益率會被拉低 一個檔次。
  如某股份制銀行一款33天期限的理財產品,4.2%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很搶眼,產品到期日為9月29日,但理財產品資金至少也得次日到賬,而今年國慶、 中秋假期從9月30日開始,該產品的實際到賬日最早也得10月8日。根據“理財收益及理財本金在投資到期日與資金實際到賬日之間不計利息”,33天年化收 益率4.2%和8天的“0利息”綜合計算,實際收益只有3.38%左右。因此,建議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千萬不要只看到產品的高收益,事實上,到賬日也 尤為重要,最好能將一切因素考慮在內再選擇真正適合的理財產品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補財庫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upian651 的頭像
    tupian651

    民宿資訊

    tupian6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